“万亩梨园”通过流转当地土地,吸收了80多名贫困户到梨园就业,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闫姣 摄
几天阴雨过后,天空放晴。56岁的柴贵杰戴着草帽,背着手悠然地走向梨园观景赏花。与4年前大不相同,他不需再背着沉重的器具上山,对啤特果树进行浇水、修剪、喷药等管护措施。
图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县举办的高原梨花旅游节上,游客轻嗅梨花。 魏建*摄
啤特果是生长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县海拔米山区的独特山珍,其外形似梨,味道酸甜,具有养胃润肺、消渴止咳、软化血管等多种保健功能。和*县基本每家每户都种有啤特果树,当地人也称之为酸巴梨树。
柴贵杰是和*县三和镇石户家村村民,家中有2亩梨园,曾共种30棵啤特果树。对当地农民家庭来说,售卖啤特果所得钱是一笔不少的收入。但令柴贵杰发愁的是,果树的成活率与结果率经常受天气和管护方法的限制。
“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梨树也讲究‘三分种、七分管’。”柴贵杰说,因为管护不到位,梨树经常不结果,有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腰包里却只落几百块钱。
年,和*一家公司从农民手中承包了梨园,建设万亩梨园基地,对梨树进行集中种植、管护,并连续三年“以花为媒”举办梨花节招揽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从那以后,柴贵杰每年不用干活,通过土地流转就能“白拿”元。梨园负责人何有光称,“万亩梨园”通过流转当地土地,吸收了80多名贫困户到梨园就业,每人每月工资元。
和*县旅游局工作人员马仲林介绍,和*县依托万亩梨园连续三年举办的“高原梨花节”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家乐、客栈的兴起。
“由于梨园所处海拔在米左右,相比平原地区,和*县梨花有花期长、开花晚等特点。”马仲林说,这样就能和其他地方的花期错开,为游客在四到五月赏花提供一个好去处。
何有光称,花期过后,待啤特果成熟,可通过制造系列饮料拉动啤特果连带经济,这极大地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啤特果热潮。“以前一斤啤特果的收购价是几毛钱,现在涨到几块钱。一到收购季节,果农们不分白天黑夜,排成长龙售卖啤特果。”他说。
近年来,和*县按照“退耕还林,科技支撑,兴乡富民”的林业发展思路,坚持把啤特果产业作为特色、富民产业培育壮大,加强了啤特果基地建设,基地效应发挥良好,使该县的啤特果种植规模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越来越牢固。
和*县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有汉族、回族和东乡族等8个民族。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6.56%,有“陇上绿色明珠”之誉。和*县也是兰州—拉卜楞一九寨沟*金旅游热线上的重要节点。
“随着*府对‘高原梨花’和啤特果系列产品的推介,这几年外地游客明显增多。”柴贵杰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土特产的销量逐渐增加。接下来,他打算慢慢规划开一个农家乐或客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