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从唐朝至今,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
陛下,您的Flash插件已过期,无法播放视频了
建议您……
升级Flash插件
切换到HTML5播放器
或者
视频丨最美“巷”遇:漫步青砖黛瓦间的八坊十三巷(点击标题,精彩呈现)
五年前,昔日辉煌不在的八坊十三巷,是临夏“低收入群体聚居区”的代名词,有名的“城中村”。这个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着户名群众。由于贫困面广、开发难度大、民生问题非常突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创业就业难,近40%属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曾一度与贫困挂钩,是城市的贫困区。
近年来,临夏市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主动作为,勇于担责,强化顶层设计,狠抓一线落实,指导和督促各市县区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如今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甘肃城市新地标的八坊十三巷,就是州委立足实际,尊重群众,创新思路,科学设计,靠前指挥,务实推进的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临夏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讲话的精神,下决心将“八坊十三巷”进行彻底改造,严把顶层设计关,按照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尊崇历史、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确立了文化为先、利民为本的理念,把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产业培育、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市困难群众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不拆一间房,不搬迁一户群众,不让群众出一分钱,投入3.4亿元全力推进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彻底改变了八坊十三巷破旧的面貌。
现在,八坊十三巷已经成为临夏一张最具特色的旅游名片。
八坊里店铺鳞次,商业繁荣,有尝不完的风味美食,看不够的民俗风情,品不尽的花园曲径,犹如踏入一幅具有民族特色的“清明上河图”,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八坊里的居民因此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各民族群众之间、群众与*委*府之间、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八坊十三巷成为了文化发展、商贸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标志。
临夏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群众为中心,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规模拆迁,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和拥护,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把公房变成历史文化展馆,把民居变成游客休闲场所,将八坊十三巷建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据地”。
尊重群众意愿,不拆一户在保护中开发。八坊十三巷是一片密集居住区,人口密度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内居民对保护开发的态度和意愿。项目开展前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八坊居民对历史、文化、民居、饮食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对是否愿意改变现有生活方式、是否搬离居住的民居、是否愿意参与旅游经营、是否愿意开放宗教场所等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这些为后来八坊十三巷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的经验大多是将原住民全部拆迁再进行统一建设,经过多次征求居民意愿、网络征求意见、听取专家建议、*委*府反复研究讨论,一方面充分考虑原住民经济条件非常困难,一旦大规模拆迁会引来更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原住民搬离就会缺少文化内涵,偏离“文化为先”的初衷,因此,我们决定原住居民在项目保护开发中不拆一户,保持街区原有整体格局和群众生活方式不变,将*府拥有45院公房院落全部改建为民俗馆、手工艺馆、人物故事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并将户人特困群众安置到新建的公租楼房居住。
不让群众出钱,加大投入改善百姓生活。八坊十三巷是城市最贫困的区域,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实施保护开发的最终目的。
为了让群众在保护开发后期更有能力创业就业,减轻群众的负担,临夏市不让群众出一分钱,按照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筹资3.4亿元启动了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改造,为了更加利民、便民、近民,首先对10公里道路进行管网综合改造和风貌保护改造,投资1亿元实施红水河治理和景观改造工程,如今的八坊十三巷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了步行砖道,层次不齐的土墙变成了青砖浮雕,恶臭难闻的红水河成了景观河,满面愁容的居民喜笑颜开,让这片落后的城中村、瓦房区、贫民区彻底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带领群众参与,激发内力增加居民收入。八坊十三巷保护开发完成后,临夏市积极引导原住民创业就业,帮助改造升级店面,庭院变农家院,鼓励群众借助旅游发展特色美食店、工艺品店、饮品店、民族用品店等多种业态,以低成本、小投入迅速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八坊十三巷内共有商户60家间商铺,农家院“回味斋”、“河州家宴”年收益达到多万元,创造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稳定解决贫困群众就业余人,劳务年总收入可达万元。
同时,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八坊十三巷居民商铺庭院市场价值节节攀升,群众居住的一户四合庭院增值3-5倍,升值到-万元,八坊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八坊十三巷被评为甘肃的新地标以来,来临夏市旅游人数井喷式增长,截止年7月份,游客人数达到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7亿元,同步增长%。
二、立足实际,
找准最适合八坊十三巷的发展定位,
坚持“文化为先、利民为本”的理念,坚持“利民、便民、近民”的原则,
一条巷子一条巷子改造,
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布置,
按照“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的改造思路,
将一个历史与现代、民族与艺术、人文与休闲巧妙融合的特色旅游景区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成为甘肃的新地标。
坚持“适者生存”,准确定位。临夏市认为八坊十三巷改造不单单是让“旧貌换新颜”的表面工程,最本质的是要打造集民族建筑艺术、民族风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让更多人知道八坊十三巷,进而提升临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促进临夏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为此,临夏市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立足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改造八坊十三巷“城中村”作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文化保护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和产业培育项目,在前期充分调研,深入学习考察丽江古城、成都宽窄巷、福州三坊七巷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因势利导,合理确定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定位和“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改造思路,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留住临夏人民的乡愁。
耐心说服部分群众希望尽快通过楼盘开发的模式,实现短期增收和解决住房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过度商住开发,更加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库存”*策,因地制宜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了八坊十三巷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成功破解了城中村发展的城市建设难题,探索出一条解决城市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杜绝同质化,一巷一特色。“吃、住、行、游、购、娱”,发展旅游离不开这六大要素,但旅游打造不能跟风,要避免同质化现象。因此,临夏市在八坊十三巷的改造规划中,每一条巷子都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化,力争让游客拥有不同的体验。
在八坊十三巷,古街特色建筑、民俗手工艺馆、特色旅游商品、特色餐饮、特色休闲茶屋、特色小吃,浓缩着西北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特色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街巷。
鼓励居民自建休闲院落,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在八坊十三巷的改造中,临夏市鼓励有能力的八坊居民解放思想,自己改造修建供游客观光休闲的院落,提供临夏本地的美食与干净整洁的住宿,从而增加收入。
从改造之初,就没有选择走集中开发的商业化道路,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造的红利。
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严格按照“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在允许前期沿街群众把部分房屋改为商铺以后,严格审批后期翻建改造商铺,防止过度商业化破坏文化保护的氛围,在有效遏制群众逐利乱修抢建的同时,也杜绝了为利益而说情打招呼,导致干部违纪腐败现象的发生,获得了周边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坚持开放与包容,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拓展了群众的视野,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增进了群众对*和*府的信任感,八坊十三巷也成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样本。
以开放促团结,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进步。随着八坊十三巷游客的不断增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现代化的临夏呈现在了人们前面,同时也打开了当地群众与外界联系的一扇大门。
为了更好地展示临夏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八坊十三巷的居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责任感,自律自强的意识,无形中将居民之间紧密联系了起来,关系空前融洽。
同时各民族群众来到八坊十三巷旅游观光,不仅感受到了临夏独特的民族风情,而且通过交流与学习,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为各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八坊十三巷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各级*组织处处发挥着引领作用,*员领导干部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指导,基层广大*员干部为了更加近民,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征求意见、化解矛盾、调解纠纷,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府做的每一项决定得到了90%以上群众的满意和认可,建设历时三年没有一份告状信,没有一次越级上访,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编辑丨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