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史汉武帝一名老将屯田妙计,抗击外患 [复制链接]

1#

在汉朝,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将*,他就是经历了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在保卫祖国边疆和建设边程中屡建大功的后将*赵充国。赵充国,字翁孙,公元前一三七年(建元四年)生于陇西上邦(在今甘商天水西南)。在汉朝抗击匈奴的战争环境中,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兵法,热衷于了解边疆民族事务。在青年时代,他就参加抗击匈奴的战斗,在战斗中并成沉勇有大略的性格。

汉武帝年间,赵充园曾以假司马的身份参加贰师将*李广利对向奴的战争。在一次微烈的战斗中,汉*失利,为匈奴骑兵包围,粮食俱尽,死伤众多。统率这次*事行动的李广利,是仅武帝的小舅子。他面临如此困境,一筹奠展,急令汉*突围。赵充国临危不惧,率领几百名哉士獷围陷阵,为李广利突国开路。在殊死的战斗中,赵充国全身上下受到何奴*队二十儿处刀箭伤,终于突围成功。

李广利死里逃生,对赵充国感恩不尽。他在给汉武帝的奏状中表彰了赵充国的功勋。权武布读了奏状,亲自召见赵充国,命赵充国解开战袍,看到他全身上下累累的伤痕,嗟叹不已,感慨地说:“真将*也!”立即拜赵充国为中部将,迁升车骑将*长史。赵充国就这样,以他的勇敢善战成展匈奴。他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屡建奇功,令散丧胆。有一次,匈奴准备再次入扰,听说赵充国率领四万骑兵屯兵以待,匈奴单于不由得大惊,立即引兵退去。

汉朝的边患,除北方的匈奴外,分布在西海(今青海一带)的羌人,也是一个威胁。羌族原本是匈奴的附庸,汉武帝时归顺汉朝。何奴因此千方百计挑按羌汉关系,煽动羌人反对汉相,以便形成包围。汉武帝击走何奴后,在今甘肃永登县境筑令居塞(磨名),并在河西设量四那,以隔绝羌人与细奴的交通。羌人曾和细奴连兵十余万攻打令居塞,围攻抱罕(今甘肃临夏)。汉朝证李息等人征服羌人,设护羌校尉,统领羌部。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汉宣帝时,羌人又与汉争夺湟水流域的牧地。宣帝又源将*义蔡安国镇压羌人,激起羌人围攻金城市(今甘肃兰州市西北)。双方处于对立的状态,汉*进退推谷,处境很尴尬。

公元前六一年(神爵元年)春,汉宣帝为解决西羌问题,询问御史大夫丙吉,有什么人能够担当将*职务?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他听到消息,就自我推荐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我老臣的!”汉宣帝想不到赵充国这么大年纪还壮心不已,就派人问他:“将*考虑如何对待光人?要用多少人?赵充园进宫当面向皇帝请缆:“百闻不如见。*情是不能在远方判断的。臣愿亲至金城那,察其地形,考虑攻讨方略。陛下不必描忧,尽可把此事委托老压。”汉宣帝看到赵充国须发背白,步展都有些蹒跚,但说话祝着,似乎胸有成竹,就笑笑说:“好吧!”赵充国到丁金城郴。他采取谨慎的态度,没有采取以前将领的居杀*策,也不轻易同羌人交战,“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背生”。他为人持重,对士卒尤为爱护,汉*士气很高。按理说,赵充国正可趁士气高张,与羌人大战一场,但他并没有轻举妄动。羌人首领对赵充国按兵不动,十分害怕,互相埋怨说:“赵将*七、八十岁了,善于用兵。想通他和我们打硬仗,是办不到的。”

设宣帝却急于用兵。他下令调集全国各地六万兵马,准备和羌人大战。酒泉太守辛武贤趁机给宣帝上书,要求立即发动攻势:“大兵仍出,虏必能坏”。由于这封奏书正中汉宜帝下怀,餐书立即转给赵充国。赵充国接到奏书,认为这样做对兵事不利。教万权*携带大量领重、粮掌,难以追还散人。万一敌人断了权*粮道,那就要隋入绝境。他把自己的意见上书给汉宣帝,尖锐地批评辛武贤的奏书是说大话,“非至计也”。但是,赵充国的合理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受到宣帝的批评。

宜帝命令他:“将*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对敢情了如措掌的赵充国,面对皇帝措辞严厉的诏书,怎么办现?他想,既然作为受命任兵在外的大将,就不能不对国家和士兵的命运负责。他决定坚持自己的意见,再次上书陈述利害关系。在奏书中,他诚恳又坚地写道:“臣已位至上卿,封为列侯,今年已七十六岁了,对死还有什么顾虑?但是,想到的是用兵的成败。兵法上说,‘攻不足者守有余’,‘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以逸待劳,才是取胜之道。如果用兵不利,发动攻势就毫无意义。”他详细地分析散我双方的形势,提出必须首先分化早、开二部和先零羌的关系,才能获胜。这封精辞恳切、说理透彻的奏书,终于说服了求胜心切的汉宣帝。不久,宣帝就下玺书表示同意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辛领大*来到先零羌的所在地。他以逸待劳哉术取得了完全成功。先零羌见汉*来到,弃了辎重,败渡湟水。赵充国阜领大*徐徐前进,并不追道。有个将*建议:趁敌人败退湟水,一举所散。赵充国说:“穷寇不可迫。当前情况下,我如急迫:他们会拚命的。“按照赵充国的策略,汉*果然不费大力面获全胜。汉*进至早羌所在地,赵充国又下令部队不许放火烧羌人民居和收革之地。这些正确的取策,使早羌首领櫸忘大为感动。汉*不费一兵一举就招降了旱羌。

秋天到了,草原的牧草变成一片枯*。七十六岁的赵充国鞍马劳顿,也病倒了。他脚胫受了风寒,又因伙食不同,连日股泻。宣帝下诏向他表示慰问。宣帝很担心,赵老将*如万一病重不起,羌人怎么收拾?于是他识了一位破羌将*”来到赵充国屯所,做赵充国的副手,命令赵充国一定要在十二月击破先零羌。宣帝的急于求成,使病中的赵充国焦虑万分。他深知,不从实际出发,一味查干,必定坏事。部下劝慰他:“老将*重病在身,何必与陛下力争?一旦触怒了陛下,反招来训斥,又何必呢!”赵充国在病榻上长叹一声说:“失之毫瓜,差之千里。按我的意见做,才有了今日。一旦策略错误,将来就不可收拾了!我相信即使英明的君主,那一定能够听得进我的忠言。”

在秋风萧瑟的*帐中,赵充国不顾重病在身,执笔写下了著名的“屯田奏”。在这篇体现战略战术思想的雄文中,他朴实而深刻地说明了用兵“不可不慎”,分析了羌人“易以计破,难用兵碎”的道理,提出了留兵屯田、耕战两利的策略。汉宣帝终于被这位老将*的赤胆忠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说服,请他提出留兵屯田的具体方案。赵充国早有筹划,他马上向宣帝上奏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还条分析了留兵屯田、排战两利的优点。例如,吏士留屯,既可解决粮草,又可兼为武备:就地屯田,羌人不敢来放牧,必造成羌部经济困难,不攻自破;当地汉族居民可以就地耕作,不失农业马有了牧草,就可省去骑兵的巨大开支:士兵阳时可缮治邮亭;*屯留守,敌人无法乘我虚实:可以安定开羌,不使开羌生变:可以影响西城,借威于里之外:可以节省国家开支,以备不虞之费。赵充国在奏书最后总结说:“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以后,他又多次上书,说明“屯田内有无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的好处,陈述了“以逸待劳,兵之利者”的原则。

汉宣帝赫次接到赵充国的上书,都把他的意见交大臣们讨论。开始,同意赵充国意见的十个人中只有二、三人,后来有一半人赞成,最后,十之八九都支持他的意见。宣帝同大臣们:“你们为什么前后说法不一?”丞相魏相回答说:“臣等不懂兵事利害,后将*说得句句在理,故臣等相信他的意见是行得通的。”宣帝也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屯田计划,下诏书说:“将*的意见好,听将*的。希望将*多吃饭,镇于兵事,多加保重!

赵充国屯田守边的策略完全成功了。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大批羌人归顺汉朝,西部边警暂时平息了。赵充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了几十年。在古稀之年,他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他只希望“乞骸骨”于故乡。他的一生已经贡献给汉朝的防御战争,对国家起了维护安全、保障生产的作用。汉宜帝为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安车驷马,让他回乡养老。但是,朝延每有涉及边疆民族的重要大事,还是请他参加会议,发表意见。公元前五二年(甘露二年),赵充国活到八十六岁。

为纪念赵充国屯田成边的功勋,汉宣帝特命把他的画像挂在未央宫中的麒麟阁上,居第三。汉成帝时,西羌又有警报。成帝又想到了老将*赵充国,特命著名文学家扬雄为赵充国画像题写了一篇颂词,追念赵充国在边疆建树屯田戍边的功绩。其中写道: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