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悠悠古城河州临夏的变迁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

临夏在秦汉时期称枹罕。记得在原来高大雄伟的南城楼拱形洞上方,长方形框子中镶嵌着砖刻的“古枹罕”三个大字。“枹”的含义是古时作战用布包着擂鼓用的木头棰子,“罕”是稀少的意思,“枹罕”两字表达了人们对远离战争、渴望和平的期盼。十六国时期,设立河州。

北宋熙宁六年(),王韶克河州。古代的茶马贸易促进了各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河州成为汉、回、藏民和其它的部族贸易往来的中心和货物集散地。

民国二年()河州更名为导河县,民国17年又更名为临夏县。其间属地多有变化。年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和*土高原过渡地带,东临洮河,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北临*河。

临夏市是州*府所在地。以前的城区四面都有城墙。东西南三面都有城楼子和城门洞,而北门只有城楼,没有城门洞,听老人们说北门是火门,所以没有城门洞。北城门即镇边楼,是文人雅士经常聚会,饮酒赋诗的地方。

站在高高的北塬山头举目望去,辽阔的东西川尽收眼底。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辛勤的农民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辞辛苦地劳作着。东门外住着叫“园子家”的菜农们,他们随着季节的交替种着各种应时蔬菜,有韭菜、白菜、茄子、萝卜等,每天清晨菜农们就担着各种蔬菜进城来卖。西门外邓家庄一片是大麻种植区。到了秋后,农民们将麻从地里拔出来,捆成一个个捆子,固定后放入涝池,上面压上石头等重物,加以浸泡,俗称“沤麻”。经过一段时日,再捞出晒干后就可以剥皮了。庄里人剥麻大多在晚上,不占用白天的时间。每当晚饭后月亮升起时,就是剥麻的好时间。随着“哧,哧”地手指捋麻声,接着就是麻杆清脆跌落在地的响声,男女齐上阵,常常借光亮一直剥到鸡鸣方才歇息。那时有不少城里人也大清早地去剥麻,将麻杆带回顶替报酬,做饭时用来烧火。南边是滔滔的大夏河,从河水中引出的几条支流上建有不少磨坊,吱吱响着的水磨给一路向东的大夏河平添了几分生机。过了河就是四家嘴,河南大片的川地里和山上都种着庄稼。

北面是北塬。那时的北塬上没有多少树,站在山下往上看,映入眼帘的都是下红上白的干山。出了西门往上走,北山上有几座庙宇,最宏大的是“万寿观”,一层一层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山顶有座历史久远,高二十多米砖砌的八角形实心古塔,名为“乾元塔”,塔的颜色是土*色,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是那样的古朴、挺拔。我小的时候曾跟着大人到万寿观烧过香。站在高高的塔跟前,抬头向上望去,每层塔角上都挂有风铃,山风吹来,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响声。

每逢初一、十五,特别是大年初一凌晨,到万寿观上香的善男信女很多。庄稼人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城里人祈望四季平安、一年好运。

2

以前的临夏人把城墙以内的叫城里。城里面的街道以大十字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东西南三面直通城门,往北面则可到临夏中学大门前。那时的街上人不多,听老人们讲,到了后晌人少时,站在大什字望去,街上走着几个人都能数得过来。

城里东西南北四条街上都开着铺面,许多是连家铺,即前面开铺子,后面坐家。街面上有点名气的铺子有:有下驴市口秦家开的“宪明号”绸缎庄,有尕什字西南面贾家开的“万英书局”,有凤林路口东南角张家开的“同城居”馆子、南门附近东街上曾家开的“集生堂”和邮电局对面杨家开的“天德堂”药铺,有尕十字西南角王家开的“德培新”八卦铺、罗巷口西北角陈家的“德泰兴”杂货铺,里面卖的有各种各样的日用百货及居家过日子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一应俱全。还有卖五谷杂粮的斗行,做衣裳裤子的裁缝铺,专做笼床的木工坊,裱字画的画坊,卖纸货的花圈铺,专门补鞋绱鞋的鞋匠铺,卖豆腐水粉的粉坊和肉铺、茶铺、酒坊等……

每天一大早就会有许多乡里人尕毛驴(尕在我们这地方,就是小的意思,比如尕树、尕娃、尕巷等)上驮着柴草,或口袋里装着干牛马粪进城,没有尕驴的就自个背着来卖。供城里人烧火和填炕用。

生意做得红火的掌柜,清早打开铺子,用笤帚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用鸡毛掸子拂去货架上的灰尘,用抹布擦干净柜台和各种卖的杂货物品,然后洗了手就坐在铺柜里面,悠闲的一边吃馍喝茶,观看着外面的景致,一边等待着一天生意的开张。有时也从城外杂割铺提来杂割,泡馍吃。

铁匠铺里的风匣被拉的“啪!啪!”作响,泥炉子里生着红红的炭火,铺子前路边的木桩上拴着骡马或毛驴,铁匠腰里围着一块黑不渍渍的围腰,忙着挥锤给骡马蹄子钉铁掌,叮叮铛铛的响声,打破宁静的街面。

那时的人们把理发的叫“待诏”,理发铺叫“待诏铺”。除了开一间铺面的,也有的肩挑担子,担子一头是烧热水的尕炉子,一头是当板凳的尕柜子,柜子上装有剃头家什的三个抽屉。挑着担子的剃头匠满巷道喊着:“剃——头!”谁要是剃头刮个脸,夏天选块荫凉,冬天选个阳洼,放下担子热情地安排让你先坐在尕柜子上,然后麻利地热上水,给你脖子里围一块白布,一边热情的和你谝着闲传,一边开始剃头。

那时候交通不方便,瓷器运输成本高,加之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听老人们说:一个碗的价钱要顶不少粮食价。钉碗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要是谁家的碗不小心被打成了两瓣,甚至好几瓣,总要责骂打破碗的人,数次叹息过后,就小心收拾好保存着,当一听见大门外有钉匠的吆喝声,就把破碗拿出去钉。钉碗的钉子分大小、铜铁两种,价格不同。讨价还价说好价钱后,钉匠就靠墙放下担子,腿上衬块布,拿出工具仔细地钉起来。不一会,已成几块的破碗成为一个囫囵碗。

还有肩膀上挎着软竹条子箍缸的秦安人,箍辘锅的箍辘匠也走街穿巷,大声吆喝着找活干。

偶而也有一两个外乡人,手里敲一小铜锣,后面牵一猴娃,一路边走边敲。人多时找一处较宽敞的平地,摆开地摊,在有节奏的锣声中,让猴表演空中翻跟头,开箱穿衣戴帽等小节目。一会儿又双手端着铜锣满场转,嘴里说着好话,让观看者有钱帮个钱场,没钱帮个人场,并一再说明,下面将有更精彩的节目还要上演。

八坊里做酿皮子和凉粉的小贩们,每天挑着担子进城来卖小吃。弯弯的木头扁担两头高高跷起,忽吃忽吃地吚哑作响。两头担的木笼床上面放一个长方形的木盘。一头放着装有调料的几个大瓷碗和吃凉粉的碗盏及插筷子的瓷罐,另一头的木盘里放着酿皮子和凉粉。一边担着走,一边大声吆喝着:“酿皮子——凉粉!”担子客待人很热情,你要是买一毛钱的凉粉,吃完后还争嘴着要求多加一块,俗话叫“割的个鱼”,他也笑着切给你一小块,图个吉利,其实指望着你下次还能照顾他的生意。

也有人背着木桶子,里面装着煮熟的羊肉及羊肝、羊心,桶子上面苫块用水蘸湿的白布,放开嗓子沿街喊着:“桶——子——肉,桶——子——肉!”

有的小贩在笼床里整齐地摆着锅盔,一边用手抓着笼床边子,一边顶在腰里,进城来卖。说起这锅盔,还有一段来历,听老人们说:在很久以前的一次战乱中,行*锅丢了,人困马乏没法做饭,万般无奈中将士们就用头上戴的铁盔当锅烙饼吃,因为用盔当了锅,后来这饼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锅盔。过去的锅盔多层填上葱油和苦豆,特别讲究的是揉功,且干面填得多,称干面锅盔,清香扑鼻,几天不坏。

尕娃们尕簸篮里装着酥大豆、糖瓜,尕簸篮两边穿根细麻绳吊在脖子上用手端着,一天到晚大街小巷里来回串着大声叫卖:“酥——大——豆,酥——大——豆”“糖——瓜”,坐在家里都能听见外面大街上的吆喝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