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qsnbdf/记者辛圆樊旭陈鹏聂琳
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但是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导致出行受阻、工厂停工、销售停滞,中国经济罕见出现负增长。在中国*府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经济也随之快速反弹,从一季度的-6.8%,到二季度的3.2%,再到三季度的4.9%,放眼全球,中国很可能是今年唯一能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国家。
回顾这一年,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国经济格局,不仅体现在更积极的财**策和稳健的货币*策上,也体现在行业的兴衰起伏里。临近年末,界面新闻盘点了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梳理过去这一年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一:“双循环”
“双循环”无疑是年中国最热的新名词之一。
5月14日,中共中央*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中央*治局会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1月3日,“双循环”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双循环”概念的诞生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在-09年金融危机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分化加剧,今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更进一步滋长了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风潮。这就给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之一的外需增加了不确定性。
其次,近两年来中美关系恶化,在贸易问题上,美国竭力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打压,试图削弱中国在技术进步方面的“后发优势”。因此,中国亟需加快自主创新,让芯片、操作系统等高端制造领域摆脱“卡脖子”的隐忧。
第三,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关口,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必然从外需转向更多挖掘国内市场,而足够多的中等收入人群为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
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顺势而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未来中国需要的是畅通“双循环”,而这必然意味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等一系列措施的跟进。
关键词二:六稳六保
在今年的*府文件、媒体报道中,“六稳六保”是出镜率相当高的一个词。
“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年7月,中共中央*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的概念,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当时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有所抬头,因此“六稳”的本质是稳经济增长。
今年4月,*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又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以应对新冠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带来的各种冲击。
今年的*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与“六稳”一样,就业位居“六保”首位,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针对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不同就业群体开展稳岗拓岗工作,到减免企业税收、允许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策,一系列保就业举措接连推出。
保市场主体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是“六保”任务的另一重点。据界面新闻统计,在今年前11个月召开的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至少有20次会议主题涉及帮扶中小微企业。从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到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为企业纾困的工作一直贯穿始终。比如,为帮助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的实体经济恢复发展,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首次对让利规模设定了具体目标。
此外,为产粮和产油大县设置奖励保粮食能源安全,安排资金支持民航运输企业稳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阶段性提高地方财*资金留用比例保基层运转,各个领域的“六保”措施不胜枚举。
在“六保六保”的持续推进下,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年我国经济将增长1.9%,或是世界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关键词三:脱贫攻坚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这其中,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
到年末,“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和甘肃临夏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无疑给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疫情下,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农畜产品滞销、农村基础项目建设停工,一些地区一度出现已脱贫人群返贫的现象。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府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今年1-10个月消费扶贫规模超过亿元,是年全年规模的两倍。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即便在疫情的影响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11月23日,贵州省正式宣布该省的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改善。
关键词四:供应链重塑
新冠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停顿迫使各国重新审视自身产业链的风险,重新思考和布局全球产业链。与此同时,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在这次疫情中凸显无疑。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不断加速,11月同比增速更是达到21.5%的高位。除了外需复苏,疫情拖累欧美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从而增加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度,是导致近期中国出口高增的一个重要因素。
疫情暴发初期,有人担心疫情会加剧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的步伐,将一些产业加速移出中国。但事实上,中国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让跨国公司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
据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年商业信心调查》,在家受访企业中,有89%仍计划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仅有11%的受访者打算将目前或未来在中国进行的投资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后者比年调查时降低一半。中国欧盟商会大部分会员依然秉承“InChina,ForChina”的原则。调查中有65%的企业将中国列为未来投资目的地前三名,而大约一半(51%)企业考虑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不过也要看到,在制造业若干关键领域,中国离实现自主化生产还存在较大差距。观察人士认为,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中国要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强基础科研投入,切实解决“卡脖子”难题,同时也要更大力度地开放国内市场,为全球资本营造更加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做好承接高端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准备。
关键词五:粮食安全
据新华社报道,12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审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
年初爆发于东非的蝗灾导致一些国家粮食产量骤减,随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又加速了去全球化,全球粮食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一些国家甚至对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在国际上一度引发“粮荒”的担忧,联合国也多次预警粮食危机。据联合国预计,今年将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节约粮食这个词似乎早已过时。但在今年严峻的形势下,粮食安全再次成为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