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岷县民间ldquo花儿rdquo [复制链接]

1#

神陇文化开天地,阵阵花儿醉人心。转眼间,不觉又到百花吐艳蝶飞蜂舞的季节,一阵濛濛细雨过后,空气格外新鲜,仿佛被花儿的芬芳和阵阵泥土的清香将我一把扯进阳春三月。目睹绚烂美景,不禁想起古人诗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同时又听见人们唱着古老的民间花儿,不禁心生涟漪,无限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岷县,不仅是“诗词之乡”,更是“花儿之乡”,被誉为“花儿”发源地。“花儿”也叫山歌,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流传广远,在青海、临夏、甘南等地极为盛行。

有这样一则有关民间“花儿”的故事。据说,千百年前,俞敖“俞督堂大将”率部把守山海关之时,几个岷县人在附近打工,欲投其麾下讨份差事混口饭吃,如有机会也许能报效朝廷,却不知关中主帅姓甚名谁,由于戒备森严无法联系!

说也幸运,那几个岷县人便有意无意地站在对面山坡上撕开嗓门唱起“啊呕令”岷州“花儿”,让他们预料不到的是,那一唱不大要紧,淳厚的歌声随风传进大营,恰巧被运筹帷幄操练兵马的主帅“俞督堂”听见。寻声望去,如此熟悉的声音竟然是对面山上传来的,为之震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曾经也是唱“花儿”高手!犹如保险柜暗锁对上了密码:断定是千载难逢有脑筋的甘肃岷县老乡,十分高兴,立即派人前往,接回大营收为部下共商大计!而重要的是,在通讯不发达特殊的年代,“花儿”起到了联络信号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传奇故事。由此可见“花儿”之魅力非同凡响!

如今,大部分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人们就唱着“漳县有个盐瓜瓜,热呢冷呢爬秋哈。洮州有座钟鼓楼,半截子就在天里头”。因为过去靠近漳县一带的人们用的食盐,大部分是步行用架子车到里外的漳县“盐井”拉来的。漳盐很香,也很有名气,盐是从井里打出来的纯盐水,用大火在锅里熬成块,然后用勺挖出来厽成几十斤重的盐疙瘩,被称为盐瓜瓜。有时也有部分漳县人赶着小毛驴车到岷县等地卖盐,返回时带一些岷县的特产,如:当归、点心等产品物资互相交流,在生活上也提供了诸多方便。

过去的“洮州”,总称就是现在的卓尼,临潭县少数民族地区,那里曾经有一座历史悠久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去那儿干活,或者经商做生意的人们,经当地人讲说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天长日久,将漳县的“盐瓜瓜”和洮州的“钟鼓楼”编成“花儿”吟唱流传迄今。

岷县,不仅是人口较多的县分,也是“春台会”较多的一个县分。春台会便是“花儿”主会场。不了解岷县的朋友就会觉得奇怪,一个近50万人口的县分,怎么会成为春台会较多的县分呢?因为岷县有深厚传统文化历史的积淀;偌大的县分,四路八乡都有庙会,久而久之成为独特的民间文化,尤其是“花儿”,是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正就是“花儿”的神奇让岷县与众不同,“花儿”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在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祖国复兴繁荣昌盛的同时,这又让岷州“花儿”艺术特色更登上了一层灿烂辉煌的台阶。

不论在任何时代,“花儿”在民间都拥有一席之地,因为是农民的心声,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触景生情,高兴有高兴的唱法,愁有愁的唱法,每一句“花儿”平均只有七八个字,看似有点单纯,其魅力绝不亚于流行歌曲。

然“花儿”均出自普通农民口中,还有的一部分人甚至一字不识,他们不是诗人胜似诗人,触景生情出口成章,想象力丰富,所唱的“花儿”情趣多样,并且押韵,构思精美,是围绕时代和多角度多领域的一种艺术模式。场面感人,气氛十分热烈,歌颂生活,鞭挞社会,极具正能量和主旋律。

对许多“花儿”爱好者来说,简直是越唱越爱唱,越唱越过瘾。特别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七,以二郎山、五台山、大庙滩为首的“花儿”会赛过城市的车水马龙。在蔚蓝的天空下和山花烂漫的茫茫人海中,人们打着伞,撑起帐棚,携带音响,你一句我一句轮流对唱,个个争先恐后,嘹亮的“花儿”声萦绕飘荡在陇原岷州的天空。声势之浩大,所在之地成为一片花海。

从某种意义上讲,“花儿”是有灵性的。唱“花儿”凭的是一种悟性,是灵感在一刹那间发挥出来的,灵活运用。在对方还未唱完的短短一两分钟时间,甚至几秒种内就要将对得天衣无缝的“花儿”歌词想象出来,继续接着唱,让观众百听不厌,留连忘返。

耐人寻味的是,岷县“花儿”有两种唱法。西路人唱的是“啊呕令”,起音高,阵容磅礴,旋转灵美极具艺木特色,好多唱“花儿”高手“花把实”大部分是20岁到40左右岁的人,他们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唱腔优美,凝聚力很强,让听者如痴如醉。尤其是山区农民,或男或女几乎都有几折拿手好戏,唱起来滔滔不绝回味悠长。

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北路人唱的是“啊花”,起音低,也不费力,富有弹性和节奏感,幽默诙谐,引人入胜。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花把实”也对着能唱一阵子,讨人喜欢,表达自己的爱好,倾吐心声。和年轻人互相交流,传授技艺不断发扬岷州“花儿”。

“啊呕令”和“啊花”,两者之间腔调唱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唱词性质意义是完相同的。如古人所言:十里一个地方,五里一种风俗。也就是所谓原汁原味的家乡文化和本土文化,有着超强的生命力。

在21世纪人欢鹊跃的今天,由于人们的喜爱不断传承发扬,那一阵阵不期而至、嘹亮的岷县“花儿”随着无数莅临岷县采风的作家、诗人、评论家、书画家等艺术大师飘向海外,引起多家媒体的青眯和社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