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米面窝窝守望一段乡愁 [复制链接]

1#

米面窝窝:守望一段乡愁

徐光文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说到底一个“吃”字渗透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成为了一种文化。

漫步在临夏青砖灰瓦的街头,感受“陇上八州”之首的富庶,做客农家小院,品尝享誉西北的美食,体味厚重的饮食文化,无疑是一种享受。

说起临夏,话有万语。首说烙印在记忆浑处的米面窝窝,那刻骨铭心的香气,时时刻刻让我回顾那炊烟袅袅的故乡。

米面窝窝,俗称“尕米面窝窝”。临夏民间曾有一则谜语。谜面是这样的:“黑如泥,甜如蜜,高里三寸,底下一个窟窿”打一食物。谜底就是“米面窝窝”。无须多说这则谜语就形象具体地道出了米面窝窝的形状和特征。

米面窝窝的制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用开水把小米面调匀拌好,在案板上用劲揉光,再用手捏成窝窝头状后,用指头把底部做成空心的,然后再放到蒸笼上,搭在锅上,不时地在灶门中填火,但火不宜太大,只要保证锅中的水有蒸汽就行。这在临夏称“馏”。经过这样一夜,第二天再用正常的火,把笼中的窝窝蒸熟就算大功告成了。

米面窝窝的制作源于何时,已无法确切考证。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在年轻时,有一次走到临夏境内人困马乏,由于一路劳累,再加上好几天吃不上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这时恰好遇上一农家,就急忙上前讨饭。农家主人当时就是用米面窝窝招呼了这位真龙天子,那皇上吃的很香,可就是说不上名字。只记得黑如泥,甜如蜜,高里三寸,底下一个窟窿。后来他当上了皇上,让皇宫的御厨去做,虽然是厨子换了一批又一批,可就是做不出来当年的米面窝窝的味道。

传说归传说,传说不是历史,但具有历史性,传说不是真实,但具有真实性。口耳相传,经过风云淘洗,就似乎成了一种乡土精*,街头巷尾,以最原始的方式,诠释最真的艺术永恒。

米面窝窝是一段美好的记忆。饮食文化是人们生活情感和愿望的共同表达,米面窝窝这种饮食文化已中断了,我们的年轻人对此很陌生,甚至没有了记忆。这些饮食文化与大自然的气候、节律以及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剧,人们与农耕生活逐渐脱节,很多饮食记忆在年轻一代那里慢慢失落了,只是成为勾起那代人对故乡的眷恋的因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作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表现。对于像米面窝窝这样濒临消失的饮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有情怀。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一种饮食,一段乡愁,一段记忆,她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情感归属,是故土情结,是文脉绵亘。

原标题:《米面窝窝:守望一段乡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