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安全建设美丽家园
——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述
王锋孙新春魏海峰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从四川芦山地震发出“灾情就是命令”的指示,到云南鲁甸地震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从*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到河北唐山考察时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生命、情系民生的执*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
甘肃省地处内陆,位于青藏高原、*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群发突发、灾情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近十年来,我省先后发生了“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3·2”东乡县城特大滑坡、“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7·22”岷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7·25”天水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7·12”舟曲江顶崖滑坡、“7·18”临夏群发性地质灾害等重特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截至目前,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处,威胁影响人口达.26万人,威胁财产.07亿元。虽然通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省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依然严峻,防灾减灾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在*中央、国务院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下,甘肃省自然资源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防为主、群专结合、群测群防”防治理念,按照全面覆盖与重点防范并重,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并举,动态巡查与简易监测并行的原则,着力构建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新路子。地灾调查精度不断提高,监测预警体系日趋完善,综合防治效果日益显著,应急避险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保障切实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取得了因灾伤亡和财产损失逐年下降的显著成效,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重建后的舟曲县城。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救援现场。
直面灾难完善体系
筑牢地质灾害防治根基
舟曲,一座地处甘肃东南部大山深处的小县城。年8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了这座位于白龙江上游的高原小城。顷刻间,这里满目疮痍——江水淹没县城三分之一的面积,千余条生命瞬间离去,数百个家庭支离破碎。根据灾害范围和损失评估报告,全县15个村、2个社区受到了灾害的侵袭,受灾面积约2.4平方公里,受灾人口人,人员伤亡惨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灾难性山洪泥石流。
风雨同舟,舟曲不屈。在*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爱心帮扶下,参与重建的甘肃地矿铁*队伍和各级部门的2万多名建设者,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座“新”舟曲在废墟上重生、崛起。
舟曲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多重灾害叠加。因此,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既是舟曲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舟曲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据时任甘肃省国土资源厅舟曲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前方工作组专家组组长、甘肃省原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黎志恒介绍,舟曲县城坐落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等峡谷的交会处,最高和最低海拔相差多米。“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呈扇形冲向城区造成灾难。城区暴发的6条泥石流沟从西向东分别是寨子沟、销水沟、龙庙沟、三眼峪沟、罗家峪沟、南峪沟。三眼峪沟、罗家峪沟泥石流从出山口到达最近的第一个建筑物时间不足2分钟,到达县城入白龙江的时间不足5分钟,流速之快,令人防不胜防。
灾害发生后,甘肃省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Ⅰ级应急响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迅速联合派出专家组,一起制定了部、省两级《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工作方案》,立即组织及安排地勘专业队伍开赴一线,展开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及时为来自全国各地支援的有关部门及救援队伍提供舟曲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准确研判出这次特大地质灾害的诱因,有力、有序、有效地保障了抢险救灾工作。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导协调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年9月,自然资源部和甘肃省人民*府共同编制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加强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灾区重建和人员安置各类因素,提出舟曲县城泥石流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规划明确实施26处重大综合治理工程,从根本上减轻和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与影响。规划的出台,为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减灾委专家黎志恒教授回顾了当时甘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响应、信息化建设、技术装备、防治标准、科学研究、行业进步和法治化建设等工作历程。他表示,舟曲属地震多发和较强活动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据资料记载,从到年,舟曲白龙江北岸的泄流坡滑坡体先后共发生过8次大规模快速滑动。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泄流坡滑坡体直接掩埋S公路冲入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对下游乡镇群众构成威胁。
黎志恒说,年4月9日凌晨,位于县城白龙江下游约5.5公里处的河流左岸泄流坡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山体滑坡堵江事件,滑体冲入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断流,原兰州*区部队官兵经历了27天抢险救灾,方始转危为安。当时县城三眼峪沟流域面积25.75平方公里,沟道最高点和最低点入河口处之间高差达米。年、年和年在三眼峪沟就暴发了三次泥石流,造成数十人的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
10年之后的今天,舟曲的变化令人十分欣喜。曾经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的受灾县城不复再见,昔日泥石流带上,两条巨大而整齐的排导渠犹如巨龙一样延伸到滔滔的江水中,蔚为壮观。排导渠上,几座彩虹式的大桥连通南北,白龙江日夜安澜,在静静地流淌。沿岸被洪水冲毁的堤防已经重新建起,曾经一片狼藉的三眼峪、罗家峪等排洪沟被修葺一新,宽阔的沟道被绿化带包围,平坦的柏油路花草相伴,已成为集防灾和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人文景观。
据了解,白龙江城区段堤防修复工程将原来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三眼峪沟排导渠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人工排导渠泥石流工程,由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勘测设计,省地矿局二勘院施工,采取排拦结合的方式,沟道内17座拦挡坝层层布防,形成一条总长0米的复式排导堤,是我国近年来实施的首创典型代表性工程。
目前,舟曲县正在整合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山洪灾害防治系统、气象信息与短信预报系统,新建统一高效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决策指挥平台,合力构筑防灾减灾的堤坝。建成后的舟曲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舟曲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的建成使用,极大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了舟曲灾后重建区的长治久安,守护舟曲人民安居乐业。
年3月2日,甘肃东乡县城发生大滑坡,土方量达18万余立方米,对城区中心撒尔塔文体广场造成掩埋性破坏。灾害发生后,*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短时间内落实国家支持项目资金,启动实施总投资19.87亿元的东乡县城灾害治理和灾后重建规划,地灾防治实施方案实行开发性综合治理措施,投资规模达5.87亿元,帮助东乡族自治县29万各族人民建设一个地质安全、功能完善、风格独特的现代化县城。
年5月,滑坡治理工程顺利完工,彻底消除了滑坡隐患,为东乡县的城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县,实地查看了治理成效,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年7月12日,舟曲县南峪乡江顶崖滑坡发生后,*中央、国务院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