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夏市区,有一处建筑艺术大观园、古河州民族风情古街区,它以国家4A级景区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就是藏身于临夏闹市区的“八坊十三巷”。
年11月19日,国务院对临夏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典型做法给予了通报表扬,八坊十三巷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今,八坊十三巷已逐渐成为国内各地游客休闲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老八坊”:
历史人文资源丰富
“八坊”和“河州”都是临夏的别称,从唐朝至今,人们围寺而居,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八坊十三巷”。
古街巷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置身其间,踩在铺就一新却依然不失复古风情的青砖路面上,举步间,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特有的厚重感。巷内有州级以上非遗项目项,这些文化点巧妙分布在不同的街巷,成为民族民俗文化的靓丽名片。
走进大旮巷64号院内的手工艺馆,这里被布局成了砖雕馆、铜壶馆、葫芦馆、彩陶馆、泥塑馆、蛋雕馆,各馆分别根据各自的主题展现临夏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
大旮巷80号院八坊民俗馆展厅以“古今、生活、商贸、民俗、八坊居民”为主题,集中“复原”了八坊的历史演变、民俗文化和八坊人家的传统生活。
……
“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在原汁原味地‘回放’历史,在延续城市记忆的同时,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和民族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历史、记得住过去。”八坊民俗馆工作人员说道。
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结合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八坊十三巷景区着重挖掘民俗文化,还原历史场景,形成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街巷。
“城中村”:
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
夜晚,八坊十三巷里灯火璀璨,青石板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随处可见古香古色、雕栏画栋的建筑,很难想象,4年前这里还是临夏典型的棚户区、贫困区。
“我在这里住了三十几年了!年以前家里靠我一个人卖凉粉过日子,现在政府帮助我建起了小二楼,一楼铺面租出去,一年能收4至5万的租金;平常我也在一楼的小门厅做烧烤等小吃生意,去年国庆节期间一天能挣多元呢……”家住大旮巷的马苏米说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
红水河上红灯闪,最是夜游观景时。红水河自西向东从八坊十三巷穿流而过,通过河道综合治理,红水河已从昔日的臭水沟变为如今的“幸福河”。
时下,正是冰雪旅游旺季,红水河巷子成了游客打卡胜地。这里清畅的音乐、绚丽的灯光,再加上“人工造雪”与“水汽”带来的浪漫,为红水河增添了一番别样的冬日气息,游客享受着冰雪与民俗带来的文旅盛宴。
穿细巷而出,北大街夜市灯火通明,各种琳琅满目的小吃汇聚于此,摊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游客尽情享受着美食带来的快乐,这里已然成为全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八坊十三巷:
打造文旅产业“增长极”
——新甘肃十大必去景区评选活动中,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入选,并荣登各景区榜首;
——年10月,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确定了第一批8个甘肃省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临夏八坊十三巷榜上有名;
——年12月,甘肃省文旅厅公布的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中,临夏市位列其中。
近年来,八坊十三巷借助“城中村”改造项目政策机遇和打造公园城市、魅力花都的契机,已形成富有竞争力、产业链完整、具有临夏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以八坊特色民居和八坊古街巷为重点内容,浓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民俗游,吸引着国内各地游客来这里旅游观赏,这里已经成为甘肃城市特色旅游的新名片,沿黄旅游线路上的一颗明珠。
如何让这颗明珠闪闪发光?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八坊十三巷景区提出传承发展的理念,以此管理八坊小剧院、民俗馆、手工艺馆等,结合创新应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景区内文体、会展、旅游、传统美食等资源,搭建文旅融合发展新平台,创造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打造临夏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来源:临夏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