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1213/l9us1d6.html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富春
布楞沟村小的孩子在打乒乓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富春/摄
内容提要
布楞沟村,是甘肃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庄,东乡语意为“悬崖边上的村子”。这里贫瘠、干旱,村民多靠天吃饭,孩子上学得翻山越岭。15年前,村里盖了3间平房作为小学,可惜应者寥寥。就连教师也灰心丧气,打算离开。但随着脱贫攻坚加快推进,这个“悬崖边上的村子”终于迎来了春天:出山的水泥路铺好了,手机信号不再时有时无,校园也渐渐热闹起来……
---------------
35岁的马阿力木从没想过,布楞沟的孩子在村里就能上学读书。
这个从小在布楞沟长大的东乡族青年记得,小时候村里没有学校,“念书要走很远的路”。正当同龄人在校园里学习时,他和小伙伴们在黄土高坡上玩耍,能干活儿后,就跟着父母在大山里劳作。
布楞沟村,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子,东乡语意为“悬崖边上的村子”。由于气候干旱、自然条件艰苦,长期以来,布楞沟村没有学校,马阿力木和很多同龄人都没进过校园。
如今,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推进下,昔日贫瘠的布楞沟有了新修的小学,还有了幼儿园。马阿力木的3个孩子,有两个刚上幼儿园,另一个上一年级,上学只需步行10分钟。
“悬崖边”的村小,迎来了春天。
家长有了新盼头
“没念过书,真是干啥都难。”马阿力木的经历曾是布塄沟许多村民命运的缩影。
马阿力木没进过一天校园,目不识丁,他的人生一度被定格在布楞沟的封闭世界。他11岁时父亲生病去世,家境雪上加霜。面对家中窘境,马阿力木作为家中长子,在大山里也待不下去了。
14岁时,马阿力木只身走出大山,到兰州当小工补贴家用,后来开始尝试贩羊挣钱,渐渐有了些积蓄。但在外闯荡多年后,马阿力木决定回到布楞沟村。
这个头脑活泛的年轻人瞅准了村里“正在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
年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亲切看望东乡族群众,叮嘱大家“把路修通,把水引来,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很快,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开启了脱贫攻坚和建设新农村的征程。
村里开始修连通外界的水泥路,有了自来水,还新建了易地搬迁项目。看到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马阿力木就回到了家乡,大大小小的工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虽然还是很辛苦,可和家人在一起,马阿力木心里踏实。
去年,村里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培育大棚木耳,要选年富力强的青年参与。30岁出头的马阿力木被选中,和村干部一起合力培育木耳。
村里的很多老人不识字,年轻人上过学的也不多,大家指望回到家乡的马阿力木出把力。为了尽快学好木耳培育技术,他被派往附近乡镇的木耳厂学习技术,学成后回来负责布楞沟村木耳生产车间的运维。
对没读过书的马阿力木而言,学习培育技术是个不小的挑战。此前,马阿力木在村里尝试种过黑枸杞,但因不懂科学培育知识,一年下来,他的黑枸杞品质一般,加上市场价格大跌,非但没挣钱,还亏了不少。
这一次,尽管有很大的困难,但他还是克服了,也因此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看着辛辛苦苦培育的木耳像一朵朵黑色的花长出来时,马阿力木感慨万千:“知识太重要了,知识就是财富、就是希望!”
他越发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走上一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如今,一有空闲,他就会到村委会旁边新修的小学看看,和老师一起探讨如何把孩子培养好。
“现在一些家长不时会来学校,主动询问孩子的情况。”布楞沟小学的教师孙强发现,在布楞沟村,很多家长目不识丁,但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以前村里没有学校,后来有了简陋的校园,但不少人仍觉得没盼头,直到新学校建成,许多家长看到了希望,开始督促孩子上学、做作业”。
年轻教师扎下根
马阿力木回到布楞沟的那一年,甘肃华亭市的小伙子孙强从甘肃陇南师专毕业,他考取了特岗教师,来到陌生的布楞沟,住进大山里的布楞沟小学。
年,布楞沟村建了3间砖瓦房,作为村小招收学生。孙强来的时候,学校里有两名教师,26名学生。“这里除了教室,没有任何设施,学校里死气沉沉的。”孙强回忆,布楞沟山大沟深,从学校到最近的公路,得走两个小时的山路,那时还都是土路,遇上雨雪天气,根本走不出去。
当时孙强刚刚投身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的热情,可在布楞沟,他很快陷入了失落。“村里很少有人识字,家长大都不重视教育,觉得读书门槛太高。”在教学中,孙强发现,很多孩子对读书不用心,上课不好好学,回家完不成作业。
这样的情形一度让孙强心灰意冷。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布楞沟小学迎来了春天。随着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推进,村里加紧修路、引水的同时,也在加快新建学校。孙强到布楞沟的第二学期,宽敞明亮的新学校就建成了。
新学校修在村头,二层小楼里除了教室,还有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兴趣活动室等。校园里的塑胶操场上,还装上了崭新的篮球架、乒乓球台,校园周边都种上了花草树木。
“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感觉,人气也逐渐旺了。”原本分散居住的村民统一搬迁进新修的村居里,孩子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上学了,因为修葺一新的学校就在家门口。看着优美的校园环境,对读书不抱希望的家长也有了信心,开始督促孩子上学读书。
有了家长支持,孙强教书就顺畅多了。“孩子们上课听讲更加积极,布置的作业,大都能较好地完成。”
校园之外,布楞沟村也在一天天变化,通往大山外的水泥路铺上了,村民家家喝上了自来水,手机信号也不再断断续续,这一切都让孙强决定坚守三尺讲台,他为布楞沟育才的信心又回来了。
让村里的孩子阳光起来
刚来布楞沟时,孙强觉得,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独自一人在布楞沟的大山里教书,孤零零的。如今,这种孤单感随着近年一批新生教学力量的到来而消散。
3年前,90后青年赵生旺考上特岗教师,被分配到布楞沟小学。他来时,孙强和布楞沟的孩子已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学校里配备了电脑和数字白板,可还没有网络覆盖。
上大学时,赵生旺系统地接受了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即使没有网络,他也很重视在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学校没网,他每周回家时,就在家查找一些网络教学资源;有时趁着去乡里办事的机会,在那里的打印店下载课件。
“虽然不能照搬网上的,但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再加工,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新颖,更加吸引人。”赵生旺上课时注重应用多媒体手段,受到大山里孩子们的欢迎,他的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也不错。
赵生旺来到布楞沟的第二年,学校接入了互联网,机房的电脑都能上网。从此,很多老师都注重从互联网查找优质教育资源,及时在教学中应用。
文化艺术类课程也在布楞沟小学开起来了。今年3月,31岁的李国华从县城小学调到布楞沟小学担任校长,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这个年轻的校长就决心“让村里的孩子阳光起来”。
来到布楞沟小学后,李国华发现,由于缺少文化艺术类课程,这里的校园文化单一,孩子们没有兴趣活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今年开学后,李国华在全校开设了舞蹈、书法、篮球、乒乓球等课程,并带头上课,其他老师也行动起来。课余时间,大家经常带孩子们一起开展文体活动。这所“悬崖边”的村小现在还有了舞蹈队、歌唱团、书法小组,校园里更热闹了。
“很多不爱说话的孩子也阳光了许多。”令赵生旺欣喜的是,他班上有个单亲家庭的女孩,以前性格内向,学习也跟不上,家长一度要让孩子辍学回家,学校再三做工作才让孩子回到了校园。这学期,女孩加入了乒乓球兴趣小组,她不仅爱打乒乓球,还爱和同学说笑,像换了一个人。
“野百合也有春天。”看着孩子学会唱歌跳舞,还学英语,马阿力木心里暖暖的。他坚信,布楞沟的孩子一定能够改变命运,挺起胸膛面对崭新的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