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州贤孝丨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临夏市广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擦什么药最好 http://m.39.net/news/a_5631700.html

有一种曲调,它亲切、熟悉又易懂。

听其就像是给古朴的临夏尕俗话加了些时而铿锵、时而婉转、时而又低落的音调。

故事本来平淡,但就是这个音调,赋予了它别样的意味。

它受众广泛,通俗易懂,就算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也能听懂它想要讲述的故事,并会被其深深吸引。

它就是——河州贤孝,一种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等一带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

老艺人们在弹唱

它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因其大多都以本地方言为说唱底板。

在甘肃武威凉州,它叫“凉州贤孝”;

在我们临夏(古称河州),则以旧名将其命名为“河州贤孝”。

之所以取名“贤孝”,是因为它的内容主要以表演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尽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贤孝”。

年5月20日,河州贤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河州贤孝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河州贤孝,是一种特殊的曲调,听其好像是在说,又好像是在唱,深受老百姓喜爱。以前的老百姓不识字,大家都是通过贤孝熟知这些经典故事。那时候,贤孝就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老先生们将古典书籍的故事情节记下来,然后编成贤孝,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形式唱出来。

以前,河州贤孝的演唱者多为盲人,师徒相承,口传心授。而现在,它的传唱者广泛,已不仅限于盲人。在代代传承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热爱贤孝的优秀说唱老艺术家们。他们深深热爱着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融进他们的唱词,保护、宣传和传承着它。

在临夏市东公馆内,就有几位这样的老艺术家,他们每天下午集合在一起,于一方不大的舞台上,演奏着那些过往的人和事,手里的乐器完美地配合着那些古朴的唱词,他们闭着双眼,沉浸在那些动人的故事里,听者也跟随着他们的唱词一起走进歌里的世界,这时候,仿若外界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

在众多演奏家中,有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威学,要谈他和河州贤孝的缘分,就要从上个世纪说起,王威学老师告诉我们:对于贤孝最初的记忆,来源于孩童时期,被老太太们带去茶馆,老先生端坐在茶铺的炕上,炕上摆放着炕桌,老先生唱一段,喝一口茶,台下的观众觉得唱得好,就往簸箕里给点钱,真正接触贤孝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30多岁的年纪,受一众河州贤孝爱好者及书籍作家王培老先生的影响,真正开始贤孝的说唱生涯。

王威学老师会拉四胡,会弹三弦,并且技法娴熟,说白、诵唱和伴奏都由一人完成,他的唱腔,浑厚苍劲,艺术表现力很强。在剧场,因感冒而嗓子有点不舒服的王威学老师现场为我们弹唱了一首河州贤孝——《这样好的时代我没见》,一声浑厚上扬的“哎”,拉开了曲目,老师以一个身处当下老百姓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临夏方言,将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一一铺展开来,唱词贯穿了两个世纪,让人不自觉在唱词里回味上个世纪人们艰辛的生活,感受当下人们的幸福生活。

王老师告诉我们,这首曲目属于快板贤孝,还有一种是传统贤孝,以前的老先生们唱的就是传统贤孝,就是说书的,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的长篇古典小说,曲调比较缓慢,里面会加很多诸如呀、啊之类的“衬词”。

贤孝历史悠久,据传说,它形成的历史可追溯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时,一直到清末民初,几位身怀绝技的河州盲艺人先后赴兰州、西宁、新疆等地,设摊演唱,收徒传艺,河州贤孝得以大范围传播。

河州贤孝,作为国家非遗,在*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下,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但是,学习贤孝的年轻人还是很少,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继承河州贤孝这门老艺术,让河州贤孝得以发扬光大。

希望在很多年以后,我们还能听到那一声意味深长、亲切又熟悉的河州乡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