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吐蕃再续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吐蕃攻取秦州(今甘肃天水)、成州(今甘肃西和)、渭州(今甘肃陇西),次年,又夺得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东进千里,吞并陇西,兵锋直抵陇山。当年冬天,吐蕃二十万大*向关中平原进攻。唐代宗与将领失和,吐蕃*如入无人之境,占领长安,代宗出逃。在据守了十余天后,四面唐*逼近,吐蕃*才撤出。公元年,吐蕃占领凉州(今甘肃武威),年,夺取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公元年,吐蕃攻下瓜州(今甘肃瓜州),年,夺沙州(今甘肃敦煌),完全封闭河西走廊。至公元年,吐蕃一度进占天山北路之北庭都护府辖地,但是数年后被回鹘汗国(公元年回纥改称回鹘)赶走。在这期间,吐蕃灭亡了安史之乱后还一直忠于唐王朝的于阗国。于阗是安西四镇之一,在她失陷后的若干年间,安西另外三镇尽没于吐蕃。

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吐蕃的版图达到极盛:东抵陇山和青藏高原东缘,俯瞰今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东南据有今滇西北横断山区和缅北地区;南据今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含今不丹国全境、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地区和曾经的锡金国;西有今印度河上游的克什米尔大部;北达今天山山脉。另外,在中亚和南亚,吐蕃王朝还拥有众多的属国。

吐蕃仍持续地向唐朝的腹心地区发动进攻。唐*则依托城池和堡垒,迟滞其攻势,伺机反攻,使吐蕃*久占唐朝内地的企图无法得逞。安史之乱后,唐朝涌现出的许多优秀将领,如:郭子仪、白元光、李晟、韦皋等,都不乏战胜吐蕃*的记录,其中韦皋在蜀地剑南节度使任上时,多次给予吐蕃*重大杀伤。公元年八月,韦皋趁吐蕃主力远在北方河套地区,指挥所部两万人,攻入吐蕃境内千里,摧毁沿线吐蕃城防、寨堡多处,杀伤万余守*,俘获甚巨。当年十二月,十万吐蕃*从北方南下寻歼韦皋所部,却被韦皋的万余兵将伏击,战死大半,主帅被擒,余皆溃散。韦皋所在的蜀地,民族成分复杂,又有吐蕃和南诏两个强邻。他审时度势,内抚羌夷,外和南诏,集中精力对付吐蕃。南诏与唐朝结盟共御吐蕃,是有韦皋的很大功劳的。他在任二十一年,共击败吐蕃来犯部队四十八万人次,俘杀吐蕃将官一千五百人,歼灭十余万人,所获畜产、器仗几十、数百万计。韦皋以屏藩西南的卓越功勋,被唐皇晋封为南康郡王,位极人臣。

唐朝于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加之对地方节度使日益难以驾驭,遂使收复沦于吐蕃之手土地的想法成为奢望。

这时的吐蕃,大量兵力被吸引到北线与回鹘争夺西域、在西线与黑衣大食争夺中亚的战争。虽然吐蕃带领着她的属国们,在与二者作战时并不落下风,虽然唐朝已不再是吐蕃的威胁,但是三面出击的国策却耗尽了她的*力和国力。对于一直垂涎中国财富、梦想从西域进*中国的黑衣大食,吐蕃却为保住西域而对其展开了强势作战。《旧唐书》记载:“贞元(公元至年)中,(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大半西御大食。”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免于遭受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入侵;也推迟了天山南北地区伊斯兰化的进程。

公元年,唐穆宗登基。吐蕃赞普赤祖德赞两次遣使表示祝贺,示好于唐朝。之后,他又正式请求会盟。其实自尺带朱丹以来的百余年间,唐蕃已经会盟七次。每次会盟,都体现了双方统治者保持边境和平局面的共同需要,是暂时结束两国官方和*方敌对行动的意思表示,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两国人民自然大受其益。就算在唐蕃间大小战争进行的同时,双方民间互市也未断绝。唐穆宗与赤祖德赞对这次会盟都相当重视,分别接见了对方的大臣,商议会盟细节,还宣谕边境将官。公元年,两国都在各自国都建碑纪念。现保存于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上的碑文,重申了双方“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表达了“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等友好意愿。自此,长达两年多的会盟程序结束。这是唐蕃间最后一次会盟。至吐蕃王朝灭亡前的几十年间,唐蕃间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在吐蕃王朝立国二百余年的过程中,随着统治地域的逐步扩大,其境内民族成分渐趋复杂化。汉、羌、吐谷浑、西域诸胡、突厥、回鹘、西南诸夷、天竺等民族,都在吐蕃国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还有大量的黑衣大食战俘。唐将韦皋就曾俘获过编入吐蕃*的黑衣大食战俘。在统治阶级层面,吐蕃实行了与属国王室通婚的*策,如经吐蕃重建的吐谷浑王室、突骑施汗室和小勃律国王等,与吐蕃赞普家族存在着*治联姻。在经济文化方面,由于没有一个制度性、法律性的规定和长远的规划,吐蕃统治地域内人民“蕃化”的情况并不明显,更不深刻。唐朝《张司业集》中的《凉州词》称吐蕃:“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添,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而在《全唐诗》中王建的《凉州词》又说吐蕃:“多来中国收妇女,(汉蕃后裔)一半生来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各禾黍。”反映了汉蕃人民在生活习性上相互影响的状况。在衣着、服饰上,汉蕃人民出现了混合着装和佩饰的现象。这在同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可看到。在对汉族等民族的统治手段方面,吐蕃王朝则过于简单粗暴。《旧唐书》曾载吐蕃往往“收丁壮弃老而去”,更甚至于“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吐蕃在所发动的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残酷性和落后性,决定了这个农奴制王朝进行战争的非正义性,并由此决定了其在占领区统治的非持久性。在吐蕃侵占唐朝土地的过程中,人民的反抗是剧烈的。沙州城的各族*民,曾抵抗吐蕃*队达十一年之久;安西四镇各族*民更是抗击了吐蕃*队三十余年。陷落区生活在吐蕃*事重压下的各族人民,在屈从的同时,也埋下了起义反抗的种子。他们在等待历史赋予的时机。

公元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因实行灭佛,被僧人刺杀,其二子争位,开始内战。吐蕃的将领们之间随即也陷入混战。吐蕃王朝国力迅速衰竭。河西走廊地区吐蕃*队在相互攻伐过程中,对当地百姓的屠戳劫掠,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情绪。公元年,他们在沙州汉人张议潮的率领下起义。前来镇压的吐蕃*战败,固守的几个吐蕃*镇也先后陷落。最终,在当地蕃、汉、胡等族居民的一致拥护下,张议潮将陆续攻下的河西地区十一州土地和人民,一并交予唐朝。公元年,防守陇西地区的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所部人马和蕃汉*民共一万帐(户),并河州、渭州土地,降于唐朝。国势渐颓的唐王朝,仍还有这么大的收获,不能不说是经济文化所蕴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所致。

与此同时,回鹘人西迁的浪潮汹涌而至。他们在亡国后分三支西迁西域,在吐蕃衰落之际,回鹘人也开始了与之争夺西域的战争。吐蕃的反击先后遭到了失败。回鹘人与当地部族的几个联合*权,占有了西域大部和河西的部分地区。吐蕃的势力自此彻底退出了天山南北地区,加之河西、陇西地区的丧失,吐蕃人所能管理的地区,又局限到了青藏高原。

这时的青藏高原,已全然不是吐蕃人实现强国梦想的热土。群起的奴隶起义,随之埋葬了分裂中的吐蕃王朝。高原上的吐蕃人,无可挽回地被纳入了众多的土邦和部落。而唐朝,也并未因为收回河西、陇西的土地而重新强大,相反地,唐皇室的权力在一步步地被削弱,藩镇割据的局面既成事实。公元年至年,*巢起义又沉重地打击了唐*权。

公元十世纪前后,原吐蕃和唐朝治下的广大区域,分崩离析,均呈碎片化状态。此后的三百余年间,尽管由北宋将中国拖出了五代十国的泥潭,中华大地还是出现了辽(或西辽)、西夏、金、大理等*权并立的局面。中华的子民们,在翘首企盼着民族团圆和国家统一的黎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